榕城君子王孝泉

提倡女权, 提高公民素质

提倡女权的背景

王孝泉所受的教育, 以及所处的社会与政治环境, 对他的想法无疑提供了强力的催化剂。 可是若想对他有更深入的理解, 就得再进一步审视他的家庭, 剖析他的信仰历程。 从这些角度来着眼还有一层意义: 这些因素不仅对他个人发生过影响, 也或多或少影响到了他的后人。

孝泉在 《福建省宪法之今昔观》 说到立宪的八项宗旨, 其中特别举出, 要“增进女子人格之精神”且“省民教育无分男女, 则于法律平等之外, 尤以知识平等为旨归。” 提高女权, 推广教育, 是1919五四运动以来的先进思潮, 孝泉思想的缘起, 看来比这股新潮要深入久远。

他的堂叔状元王仁堪有个姐姐眉寿(王莪莊, 眉寿自小跟她两个弟弟一同受私塾教育, 弟弟们参加了科举, 步上宦途。眉寿是女性, 科举这道门对她是关闭的; 但她才智不减须眉, 嫁的夫婿陈宝琛做过光绪帝的老师, 由北京返回福州后, 夫妻俩携手在家乡办学校; 1907年眉寿成为福建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的监督(校长), 首开先例, 培养了福建第一批的新式女教师; 眉寿可以说是王家女性投入教育事业的开路人。

孝泉一定很清楚他堂姑眉寿的事迹, 也必然熟知, 同辈的几位堂妹, 在晚清及五四时代, 凡受过良好的教育的, 都能突破封建罗网, 做出不凡的贡献:

王孝英(1899—1990)毕业于福建女子师范学校, 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参加五四运动, 后来又到上海创办中国女中, 任校长。 之后升任为交通部秘书, 到台湾后当过立法院立法委员, 国民大会妇女代表。

王孝思(1907-1992)是同辈唯一出国留学过的女性, 1930年就学于东京女子师范学校, 回国后在南京, 北京等地任教多年。

除了她们两位, 孝字辈女子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还有六位。到了「世」字辈, 女性上大学, 在各行各业有成就有贡献, 已经比比皆是了。 王世静对华南女大的特殊贡献, 有多种文字记载, 孝泉多年间对她直接间接提出的辅助, 上章亦有报导。

王家才学洋溢的的女性, 还有堂弟王孝缃的夫人林锷风(剑言)。这位林则徐的曾孙女, 诗才洋溢, 思想先进。她在辛亥革命前夕, 在福建 《群报》 上发表社论, 呼吁妇女关心国事, 因此与孝缃认识, 结成连理。她的诗稿在族谱里收录了200多首。这位聪慧的堂弟媳, 婚后除了吟诗赋词, 却没有机会发挥才情。这些王家女性的经历, 孝泉是亲眼目睹者。

在他身边, 姐姐德彰寡居后备受夫家冷落, 他就义不容辞的接回家来, 助她就学幼儿教育, 然后安排她就业为幼稚园老师, 成为可以自力更生的女性。后来他八个子女, 每一个都在他鼓励下就学就业, 在不同的领域中做了贡献。

传统做法, 女儿是不上族谱的。1934年 《西清王氏族谱》 第一次正式付印时, 王孝泉参加编辑, 孝字辈开始列女儿, 孝泉的妹妹德璋和德玉就是例子。后来1972年修 《西清王氏重刊族谱》 时, 编辑小组正式宣布女儿不但姓名年份应并列, 而且女儿的配偶子女, 也都列入记载, 正式突破了旧传统。否则我们这一代, 连我在内, 有半数在家谱上都不存在了。

在这一点上多着笔墨, 是因重视妇女教育, 提升女儿在家族的地位, 这些在民初只有少数较先进的家庭能作到, 王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而孝泉于公于私, 都一贯表现了这种开明的观念; 一脉相承, 他的儿女, 不分男女, 个个都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 他们的配偶和下一代, 也在学术, 科技, 文化方面各有所成, “书香世家” 一说, 就不再是抽象的旧观念了。

提高公民素质

《福建省宪法之今昔观》一文, 王孝泉把“注重省民教养”与“全民一律平等” 并列为首要宗旨。他特别提到, “自治之精义, 在于培养民力, 增进民德, 发达民智。” 这种看法, 可以说跟他参加基督教会是有关联的。虽然无法考据他私人的信仰生活, 但是可以知道他在接触到的教义, 与教会所传扬的道德指标中, 看到了所寻找的公民行为蓝本。

从满清覆亡, 民国初成的时代, 不少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基督教信仰, 甚至孙中山, 和民国内阁中有几位成员, 都是受洗的教徒。 这个趋势出现的因素很多, 但有一个主因, 就是基督教新教的沿革, 正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这时的基督教, 跟清朝王仁堪审理教案那个时代的天主堂相较, 已改头换面: 基督教新教主张因地制宜, 解决当下社会民生的困难, 提携社会的进步。不强调从来生得到拯救, 而是要通过教会组织的公益事业, 改善今世的生存环境。

教会在中国办医院, 兴建现代化的大学, 带入西学新知, 同时传扬如何经过推广教育与社会道德, 提升国民素质, 来建立现代国家。 有志青年们正急于追寻维新救国之法, 教会向他们出示了充满希望的大道, 他们也就乐意的踏了上去。

基督教

福州市在民国初年, 是基督教新教在中国最蓬勃的地点, 与新教息息相关的 《基督教青年会》 也极为活跃, 这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服务团体, 并非传教组织, 主张本着 “基督为世人服务” 的精神, 根据当地社会所需, 提供教育, 就业, 援助难民等类的服务, 助教友们开拓了将理想付诸实践的管道。

王家第一位基督教徒, 是孝泉的堂哥王孝总, 他也曾留日, 回国后也先后在福建省财政厅, 和临时省参议会当过秘书长, 足迹与孝泉多次交会; 孝总1915年在盐务署任职时受了洗, 进入“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 为理事; 孝总的弟弟孝缃与弟媳林剑言, 也在同一段时间受洗, 并参加青年会, 1920年间, 夫妇都担任过青年会的理事。其他如留美归国的王世静, 王世秀及夫婿陈芝美, 都曾在基督教会任职, 同时在教育界发生过影响力。

孝泉是1916 - 17年间受洗进入基督教的, 他1917年加入“福州基督教青年会” 的理事会, 随即被选任领导地位, 长达十多年, 被赞誉为 “能力最强又最认真的人才。” 此时他担任着福建省教育厅的公职, 胸怀改革教育的志愿, 以及提高公民素质的理想, 与教会协作, 促成了教会在福建筹资办学, 又以基督徒提倡的公民品格为蓝本, 融入立宪思想, 展现了开阔的气度和新意。他曾发表过论文, 表明这种看法。

这种看法与作风, 与和他同时代的前卫人士, 是互为呼应的。后日随着时代与政治变迁, 有关基督教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众说纷纭, 每个人的信仰, 也有过不同的演变, 但是孝泉的这一段事迹是史实, 应该记载。

再说, 知道了这一面, 让我们更深一层的认识到, 孝泉精神生活的发展过程, 也有助我们了解, 他毕生所持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是汲取予何等丰富而多样的泉源; 他的开明通达, 又基于多少亲身的历练。

王孝泉在教会前后约三十年, 虽然他从未谈及他的信仰, 但他曾携同姐姐德璋带孩子们去教会, 德璋不久受洗成为教徒, 几位儿女与孙辈日后也接受了基督教信仰, 他的三子世钧与四子世铿, 后来还先后在基督教青年会居于领导地位。

他的子孙们, 不论信仰为何, 受到何种文化的薰陶, 他们的为人行事, 直接或间接的都受到过孝泉的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