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君子王孝泉

从优贡到留日

科举首榜

从他学业的表现, 可以看出王孝泉自幼就显现了优秀的资质, 与认真的向学态度。 清朝末年, 读书人参加科举, 是开拓前程的自然途径。 孝泉不但通过考试, 还被选为 “优贡”, 就是福建省第一名。他若跟随王庆云, 仁堪的脚步, 下一步就是进京入最高学府 “国子监”, 通过考核, 就可以分派官职了。但他为什么又留日了呢? 那就要看看他的时代背景了。

孝泉13岁那年(1895), 甲午战争满清惨败于日本, 被迫签了《马关条约》; 16岁(1898)戊戌政变, 光绪帝的百日维新失败; 18岁(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烧杀抢掠, 圆明园成了废墟。他正身处于中国命运发生巨大扭转的节骨眼。

二十世纪初年的清政府,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 才开始认识到, 通过留洋来培养新生代知识分子是当务之急, 科举由此演变为选拔留学生的考试; 1905年停止科举以后, 选派留学生更是蔚然成风。日本因为文化和地利的优势, 成为主要目的地。根据统计, 1905-06之间, 留日的官费生和自费生, 总人数达到8000以上, 是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史上的最高峰, 孝泉就是此时赴日留学的。

負笈东瀛

王孝泉的 “优贡” 身份, 使他成了公费留学的上选; 他先在明治大学师范科就读, 大约二十多岁, 1907 - 1917年, 约十年间, 三次留日, 35岁那年(1917), 在早稻田大学得到政治经济科的文凭, 这时已是民国初年。

早稻田大学的文憑,不但列有专业,毕业日期与校长,并列出当年的教师们。

他首次留日时, 同期在日本的, 包括了秋瑾, 陶成章, 黄兴, 宋教人等, 后来都成了辛亥志士, 也有鲁迅, 陈树人, 李叔同等等思想先进的文人。孝泉与同年代的有志青年, 有类似的见闻, 必然深刻体认到, 国家积弱已久, 危机当前, 应迅速寻求强国之法。 他后来终身所作所为, 都呈现了这种明确的方向感。

王家的留日同学

王氏家族里, 孝泉同辈的堂兄弟们, 共有八位留日, 其中四位是状元王文堪的儿子。各方面人才都有, 有的就读师范, 有的学医, 有的学工程, 还有进入军校的。以下列举几位年龄与孝泉相近的:

其中进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王孝缜(1884 - 1968)最激进: 他1903年赴日, 曾与陈独秀等一行五人闯入清廷驻日学监住室, 割了他的辫子。1905年, 孙中山, 黄兴在东京组同盟会, 他当场入会, 成为70位第一批会员之一, 也是福建第一位同盟会会员; 1911年参加了辛亥年武昌起义, 当过黄兴的副官长; 他1920年代赴莫斯科进修时, 还曾与瞿秋白相识。

王孝永(1885 - 1948)日本高等工业学校土木科毕业,曾任京张铁路工程师, 交通部公务科科长, 漳厦铁路局长, 福建镇抚使署参议等职位。

王孝絪(1886 - 1971)王仁堪的八子, 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机械科毕业, 曾任奉天督办公塾咨议, 奉天实业厅厅长, 国务院顾问等职。

王孝总(1888 - 1978)王仁堪的九子, 于日本振武学校毕业, 任福建政务院参议, 盐务署缉私统领, 后来他从事外交, 曾奉派到意大利, 温哥华, 旧金山和仁川; 返国后还当过福建省财政厅赋税科科长, 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去, 福建临时参议会秘书长。

王孝缃(1890 - 1988)王仁堪的十子, 日本千叶医科大学毕业, 回到福州在灯笼巷办医院, 并任教协和大学, 后来在台湾担任过空军医院院长。他在灯笼巷时, 与孝泉为邻, 两家经常来往,孝泉家人有病就上他的医院。孝泉与堂弟媳林剑言还结为诗友。

特别提到这些, 不仅是因为他们极可能与孝泉同期在日本, 孝泉日后所作所为与他们有不少交会之处, 人说“西清王氏人才辈出,” 这若依族谱, 单看“孝”字辈年龄相差不及十岁的这几位堂兄弟们, 这赞誉也可以受之无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