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君子王孝泉

独生儿子

慈父贤母

王孝泉名振先, 字復初。 1882年12月25日生, 1967年3月5日逝。 他的父亲王仁为(1851-1927), 字巖孙, 是状元王仁堪的堂弟。他是一位传统书生, 没有功名职位。仁为的第一任妻子李瑶真很年轻就过世了, 没有子嗣; 续娶了继室郭幼端, 生有孝泉与他的姐姐德璋和妹妹德玉。

此时应为1923年初双亲 (王仁为,郭幼端)还都健在,孝泉怀抱著王家的第一个孫子(世楨),母亲旁立的是妻子何秀莹。三個女兒各为(左起)三女世昭,长女世深,次女世明。

孝泉母亲八十大壽(约1933)的全家福,在古屋厅堂前,儿孙绕膝,家人都到齐了。寿星身穿深色衣,端坐正中,孝泉立於身後,壽星两侧,左为德璋,右为德玉。

有关两老的记载非常少, 但有些蛛丝马迹, 看得出他们的为人与持家的态度。根据子孙回忆, 孝泉少年时, 已经家道中落了, 仁为性情温和, 整天笑眯眯的, 是位善良的老爷爷, 但没有什么职业。老太太为了补贴家用, 曾做女红和为人浆洗; 她很疼爱媳妇, 孀居和已婚的女儿都能常年安居娘家, 一个大家庭和和乐乐, 没有互相猜忌倾轧; 不论在哪个年代, 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细看老奶奶八十大寿的全家福, 照片中儿孙绕膝, 仪容端正, 清秀挺拔; 这些后裔, 个个都能成家立业, 延续着朴实善良, 而又勤勉尚学的家风, 并且多年后还互相维持着友爱的关系; 祖父母对儿孙的身教言教, 不可否定, 有过正面的影响。

仁为去世后, 没有留下什么手迹, 唯一的文字记录, 还是福州名儒, 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吴增祺为他写的 《同学王巖孙兄哀诔》, 曾收录于1934年版的族谱。1

手足情深

孝泉的姐姐德璋16岁嫁給葉興廉, 第二年葉去世, 丈夫去世时她已有身孕, 那个年代, 生了儿子才能保障媳妇在夫家的地位与生活, 因此就买通了接生婆, 她的儿子可能是因此领养的, 后来听说作了木匠。有了子嗣, 夫家仍然对她很刻薄, 以致她抑郁不堪, 精神衰弱, 于是孝泉接了她回娘家; 等恢复健康以后, 送她入学堂, 学幼师教育, 安排她作幼儿园的老师。

这么做, 还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后来孝泉的爱妻去世了, 德璋就辞掉工作, 协助弟弟持家, 一同抚养八个孩子; 三女世昭回忆时说到:

母亲早逝, 父亲公务异常繁忙, 祖母年迈又双目失明, 八个未成年的孩子, 长姐才上初中, 幼弟还在襁褓中, 一家老小的家务重任, 便由孀居在家的姑妈担起。

德璋成了半个家长, 与孝泉携手带全家渡过艰难时期, 难怪孩子们对这位姑妈有着很深的感情。后来她认了位干女儿, 龚医师娘, 原是她牙医的妻子, 相识后非常投缘。龚医师娘很得孝泉的信任, 德璋的生活费都是寄到她那里, 听由她安排, 生活起居, 主要也由她就近照顾, 直到终老。

后排左:四子世鏗,次子世章,四女世洞;前排左:姐德彰與孝泉。

妹妹德玉嫁給林心懌, 育有三男七女, 她的一家曾与孝泉家人一同住在法海寺文昌衕。这位妹夫对孩子不苟言笑, 对儿女采取传统方式管教, 尤其是女孩, 课余是不许出家门的。孝泉这个舅舅却完全不同, 不但亲切和蔼, 公余还喜欢带儿女出游, 不是逛鼓山游西湖, 就是泡温泉尝小吃。 如果孝泉出面邀了德玉的孩子们同游, 作妹夫的多半会点头, 这些难得的机会, 让他们得以游览福州名胜, 成了表姐妹们日后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

我想到曾经聆听表姨們和母亲聊天敘舊, 这时對他们口中的“舅舅” 有了新的认识, 领悟到外公疼愛孩子, 注意培養他們的興趣, 鼓励他們拓广眼界, 而且爱屋及乌, 把关注妹妹的心, 推及她的儿女, 这种精神, 不是也显现于他儿女们日后照顾子侄的行为举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