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君子王孝泉

前言: 从微信到家史 Foreword: From WeChat to Family History

仅献给母亲

—吴甦, 洛杉矶

記得母亲常告诉我: “老一辈的福州人, 提到到孝义巷, 就知道王氏状元府。” 这个府邸是她家八个兄弟姐妹的出生地, 他们曾在此度过难忘的童年。我生长于台湾, 对她的儿时回忆有如听《天方夜谭》, 遥远而陌生, 个中人物, 除了二姨一家, 我一概没见过。 这状况一直到1981年我初访北京上海, 见到了几位阿姨 、 舅舅 、 舅妈和表兄弟妹们才改变。但是母亲日夜思念的外公王孝泉, 那时早已辞世多年。

1981年以来, 我与王家亲戚们的接触仍然不多, 绝多数的消息都是经由母亲转告。王家人分散于五湖四海, 难得聚首。即使如此, 我还是觉得跟这一大家子很认同, 每回有机会与那一位亲人见面或交谈, 就一见如故, 顿觉温暖亲切。

2014年春, 大舅病危, 他的長女敦平为了向家人们通报病情, 设了一個微信群组, 名为“王家人”。不及一年, 群組就有了近三十名成員。 几年来, 这群组发挥了关键作用: 母亲和几位舅舅阿姨们逐一离去, 悲痛的日子里, 亲人们得以互相抚慰, 遥遥祭奠; 每逢年节, 又互相问候, 还互通养生保健与文艺政论的信息。

2018年夏, 我提出一个心愿, 想了解外公晚年的生活, 以及他去世前的情况。话题转到王孝泉, 我们的爹爹/爷爷/外公, 回应热烈, 内容从他的事迹为人, 到他戏剧性的罗曼史, 有的追忆童年与他共处, 也有的想起他晚年情景; 各人找了出了珍藏多年的亲笔信, 照片, 族谱等等, 互相分享。这样的交流, 让万里之遥的距离, 倏然消失。这个大家族, 通过微信简讯, 视频的交流, 似乎在一所超越时空的祖屋相聚了。

过去丰富又珍贵的手迹信件照片, 大舅與大舅妈算是保留的最多的, 他俩还曾打算写電視剧本, 可惜大舅宿愿未偿就先走了。但对于保留这些材料, 并作记录, 大家不约而同的表示有所必要。说来说去, 几位长辈们竟推我为来接手!

我有自知之明, 大半辈子旅居海外, 写中文得向词典求助, 手边素材有限, 又无法亲往国内调出一手文献, 恐难交卷。但转念一想, 趁此机会可以多了解一下母亲曾经魂牵梦萦的慈父, 兼而追溯她这一脉家族的渊源, 让我思母之情有所寄托; 加上新添了小孙女, 心底浮现给后人留些踪迹的念头, 于是就厚颜承诺下来。

本以为就梳理一下微信上交流过的现有材料, 不过几周的功夫。但是, 为了填充一些没谈过的空白, 并力求所报据实, 我就详读族谱, 还上网路和图书馆查资料。哪想到, 不仅对外公的事迹有所发现, 而且对王家的先人, 顺藤摸瓜, 越找越多。

写作过程中, 体会到外公一生, 不但与中国近代史平步前行, 而且他曾在几个关键时刻留下了足迹, 原本抽象遥远的历史, 顿时鲜活了起来。 同时也体会到王氏家族的这股清流, 与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不时交集, 多位先辈对中国, 尤其是福建与福州的政教文化, 都有值得纪念的贡献。 因此, 从回想母亲的床边故事开始, 到研读家谱, 翻找文献, 学习历史, 成了我半年以来的功课。

话又说回来了, 我既非学者, 也没有意图编写严肃的史料, 最终的用意, 还是想与亲人围炉话旧, 一同纪念已离去的长辈们, 让他们在后人的心中, 长久保持着温润的面容。

希望这份手稿仅仅是起个头, 大家看了, 勾起更多回忆, 为王家人的故事, 继续添加内容和角色。书名“榕城君子”, 取义于: 榕城为福州别名, 榕树枝叶浓密, 根须繁茂, 而孝泉的为人行事, 一贯保持了君子之风。 我祝愿王孝泉这株大榕树上面萌生的枝叶根须都能茂然抽长, 郁郁长青。

吴甦敬拟于洛杉矶

2019年春